【汉开成美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“阅兵”——王占宝校长在深圳市汉开数理高中升旗集会上的演讲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“阅兵”

——在深圳市汉开数理高中升旗集会上的演讲

王占宝 2025.09.08

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周年的 “九三阅兵”,那铿锵的步伐、威武的方阵、震撼的装备、雄壮的军乐,无疑让我们心潮澎湃,倍感自豪。

阅兵的现场震撼是短暂的,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与实践却可以是长久的。

大自然的运行、世界与中国的那些关键性事件,都与我们息息相关,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启迪与能量的来源,“九三阅兵” 亦是如此。

对我而言,启发是: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“阅兵”。

我想从三个维度谈谈我粗浅的思考:哲学层面 —— 为什么要阅兵?美学层面 —— 怎么样表达实力?人生层面 —— 吾辈如之何?

1. 从哲学上看,为什么要阅兵?

抗日战争中,中国牺牲的 3500 万军民,其数量规模接近于现在加拿大的全国人口,也相当于现在整个波兰的人口;澳大利亚 2024 年的人口约为 2600 万,当时中国的牺牲人数比现在澳大利亚的人口还多出近 900 万。

这组触目惊心的数字,时刻提醒着我们:和平来之不易,战争极端残酷。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、一个破碎的家庭。

抗日战争中 “一寸山河一寸血” 的悲壮与坚韧,让先烈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 “习以为常的今天”。因此,80 年后的今天,如果我们仍不能理直气壮地向历史致敬,向为民族解放捐躯的中华儿女表达怀念,那便是不可理喻不可接受的。正因如此,我们要展示自身实力,尤其是硬实力 —— 因为和平需要实力支撑,和平的选择与坚守,都离不开实力的托举。

西方谚语有云:“空的布口袋是站立不起来的。”《左传》亦言 “以武止戈”:选择和平、守护和平,需要硬实力;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,更需要硬实力。

——“九三阅兵”,阅出了中国的硬核实力。

14 年浴血抗战的胜利,难道仅仅是依靠 “硬实力” 吗?

真正的力量,远不止于钢铁的堆砌。当抗战老兵颤巍巍的军礼与年轻战士挺拔的军姿交相辉映时,我们看到了一种更深沉的力量;一位老战士胸前密布的勋章,比任何导弹都更有说服力 —— 胜利从来不仅仅靠武器赢得。这提醒我们:最深邃、最持久的力量,往往源于内心的信念、不屈的灵魂、集体的意志与家国情怀。

正因如此,抗美援朝战争中,新中国的志愿军 “钢少气多”,才战胜了 “钢多气少” 的以美国为首的 16 国联军。

——“九三阅兵”,也阅出了中国的 “软实力”。
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”“九三阅兵” 期间,共有 26 位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、数十位国际组织负责人亲临观礼,创下历届之最。

有华侨说,邻居看过阅兵报道后,对他们变得礼貌客气了许多……

“九三阅兵” 作为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集中展示,其世界影响力是多维度且深远的。

——“九三阅兵”,还阅出了当下中国 “朋友圈” 的力量。

你们说,现在日本右翼分子还敢侵略中国吗?他们想都不敢想!因为 “九三阅兵” 还彰显了中国强大的逻辑力量 —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中华儿女信念坚定、目标明确、持续奋斗、贡献世界,国家发展越来越好。这便是逻辑的力量,是不言而喻的潜在力量。

——“九三阅兵”,更阅出了未来中国势不可挡的潜在力量。

综上,“九三阅兵” 阅出了中国当下的硬实力、软实力,阅出了中国 “朋友圈” 的强大力量,更阅出了中国发展逻辑中势不可挡的潜在力量。

在 “丛林法则” 日益抬头的复杂国际形势下,中国需要以实力向世界传递信念与决心:正义必胜、和平必胜、人民必胜!

2. 从美学上看,怎么样表达实力?

阅兵的核心是表达力量,但 “九三阅兵” 并未让我们感受到暴力美学,更未引发心灵的恐惧或者狂暴。

我们感受到的,不仅是对历史的庄严致敬、对国家实力与民族精神的集中展示,更是一场融合了视觉美学、技术美学与精神美学的艺术盛宴。

这便是 “钢铁与玫瑰” 的辩证法 —— 钢铁是力量的骨骼,玫瑰是力量的灵魂;唯有刚柔相济,方能铸就真正的强大。

这种展现力量的方式告诉我们:真正的 “强大” 与 “美”,是能够触动人心、引发共鸣、凝聚情感的。

中国的阅兵,在 “怎么样表达力量、怎么样呈现力量” 的 “力与美” 、“兵与礼”的和谐统一中,彰显了中国的人生态度、中国的审美、中国的文化、中国的国格。

而这,对于每个人的成长与生命建构,都极具参考价值。

3. 从人生上看,我辈如之何?

受阅官兵 “一次受阅,一生荣光” 的信念,以及他们在训练中挥洒的汗水、战胜的伤痛,正是无数 “小我” 融入 “大我”,在集体事业中实现个人价值、升华生命意义的生动缩影。这不禁启发我们思考:个人的生命,如何在与更宏大目标的联结中,获得方向与意义?

正如一篇网文中直击人心的表述:“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,正是你的中国。你怎么样,中国便怎么样。你是什么,中国便是什么。你有光明,中国便不黑暗。” 这短短几句话,道破了个体与国家的深层关联 —— 每个 “我” 的模样,都在塑造着我们共同的家园;每个 “我” 的选择,都在影响着祖国的未来。

对我们而言,要实现 “小我” 向 “大我” 的跨越,首先要学会做生命的 “观察者” 与 “转化者”:以谦逊之心观察、吸纳天地日月的滋养、汲取大自然的智慧,选择身边有价值的营养 —— 或许是家长师长的教诲、同伴的善意,或许是书本中的真知、实践里的经验,或许是国内外的关键事件……将这些养分转化为自身成长的能量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不会困于狭隘的 “小圈子”,而是在持续观察、汲取与转化中逐步成长、不断壮大,拥有支撑理想的实力,更懂得以兼具温度与力量的 “美”,去诠释与表达这份实力的内涵。

要知道,“自私” 是困住生命的枷锁,困在这层枷锁里的人,生命的边界只有自己,终究难成大器;而当一个人主动打破这层边界,将生命与社会的进步、国家的发展、世界的美好紧紧相连时,“小我” 便会挣脱局限,化作澎湃向前的力量 —— 这份力量,既源于个体的成长,更来自与宏大价值同频共振的底气。

恰如漢開校歌的吟唱:“千岩万壑不辞劳,远看方知出处高;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”,高山上的一滴水,终归大海化作惊天的波涛,生命就变得壮阔无比。

愿我们都能涵养丰富的生命力,实现自我价值,并且在报效国家、服务世界、并乐在其中里放大与升华自我的价值。
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“阅兵”—— 或是受阅,或是检阅;阅兵,也是阅己。你有真实的准备吗?

让我们共同努力,为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,增添一份有力、确定且美好的中国力量!


Search